Skip to the content.

现代软件工程阅读与课程反馈:五个问题

学校现存教育方式的反馈

  • 传统教学是灌输式的,老师说,我们听,进行知识的蒸馏。
  • 我希望能先简单把知识点都进行快速教学,然后再通过一些简单的实践,用最少的时间,最高的效率把所学的应用起来,从实践中学习知识点。

基于《构建之法》的五个问题

1) 课程项目是否需要“只掌舵不下桨”的 PM?

  • 触发出处:第9章(多/快/省的取舍;“舵手下桨”隐患)。
  • 资料/事例:课程特点提倡做中学与公开发布,暗含角色分工与验收节奏;小队 4–6 人常见“推进快但方向回退”。
  • 我的经验/假设:PM 承担 50%+ 编码时更易偏航;不编码但负责节奏、里程碑与评审,交付更稳定。
  • 困惑:PM 的最小投入边界如何定义(只写 Spec/评审/节奏?)以及量化验收如何设定(里程碑准入、被牺牲维度写入 Rubric)。

2) Persona 何时“下线”?是否需要可操作的撤换门槛?

  • 触发出处:第10章(场景优先;删除不匹配的 Persona)。
  • 资料/事例:以“JTBD + 可用性任务”度量:如关键任务 2 次失败 + 1 次可复现场景→ 触发 Persona 撤换与场景重构。
  • 我的经验/假设:课程中 Persona 常“写而不用”,决策仍凭直觉;无门槛就难以纠偏。
  • 困惑:课程周期有限下,样本量与判定阈值如何取舍(是否以 5 人可用性 + 关键日志事件为最低证据)。

3) 规格说明如何与代码“同源”?Docs-as-Code 的最低实践是什么?

  • 触发出处:第10章(规格说明书结构;Given-When-Then 与 TDD)。
  • 资料/事例:Spec/验收用例与代码同库(Markdown + PR 评审 + 链接校验);CI 跑单测 + 一条端到端冒烟。
  • 我的经验/假设:把验收标准写成测试可显著减少“各说各话”;Review 清单能防遗漏。
  • 困惑:在资源受限的课堂,最低可行清单如何定:必做项与可选项的边界。

4) 为避免“委员会设计”,是否引入“单一线程领导(STL)”机制?

  • 触发出处:第9章(委员会设计的副作用;愿景 vs 渐进优化)。
  • 资料/事例:为关键模块设特性 Owner(收集意见→独立判断→结果负责),配合“书面优先+沉默阅读”评审。
  • 我的经验/假设:允许“人人微否决”会拖慢收敛;STL + 书面优先能提升决策质量与速度。
  • 困惑:教学场景如何兼顾收敛与不独断;考核是否纳入“决策质量 + 复盘”。

5) 早期高不确定性下,如何把“混乱”拉回“复杂”?

  • 触发出处:第8章(混乱/复杂/繁杂/明显/失序与对应策略)。
  • 资料/事例一周 Spike + 可回滚原型:限定时长、影响面与回滚成本;以“假设—实验—度量—学习”闭环收敛。
  • 我的经验/假设:过度分析拖慢节奏;盲做累积技术债;受控试错更稳。
  • 困惑:Spike 的验收物应包含哪些(实验日志、对齐结论、保留/弃用决策)才算达标。